新发现:植物不仅含有“稀土矿物”,还有“加工厂”

所有版权归中国经济网所有。
中国经济网新媒体矩阵
网络广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京ICP040090)
中国科学家不仅在一种名为Urnella的蕨类植物中发现了大量稀土元素富集,还首次观察到这些稀土元素如何在植物组织细胞之间“自组装”,形成一种名为“镧独居石”的矿物。这是科学家首次发现天然植物中稀土元素的生物矿化现象,为未来稀土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开辟了新途径。稀土元素被称为“工业维生素”,是人工智能、新能源、国防等重要领域不可或缺的基础战略资源。然而,稀土矿物的常规开采会对生态系统和环境造成损害。近年来,朱建熙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的他和他的团队一直在努力寻找更清洁、更可持续的稀土获取方式。迄今为止,科学界已经发现了一批特殊的稀土“超富集体”,比如黑志田,它们具有强大的稀土元素富集能力。它就像土壤中的“稀土吸尘器”,能高效吸收和浓缩环境中分散的稀土元素。在这项研究中,科学家观察到,在蕨类植物叶子的维管束和表皮组织中,从土壤中吸收的稀土元素以纳米颗粒的形式沉淀出来,并结晶成一种称为镧独居石的矿物。 InvestAdditional调查显示,这个过程实际上是植物的一种自我保护机制。正如植物将有毒物质“包裹”在体内,将潜在有害的稀土离子稳定地捕获在其矿体内铝结构,实现稀土的自然钝化和“解毒”。研究人员表示,独居石是一种工业上重要的稀土矿物,主要通过岩浆和热液活动等地质过程形成。然而,天然独居石往往含有放射性元素铀和钍,给开采和利用带来了挑战。黑蕨类植物在常温常压条件下自然生长形成的“生物独居石”纯净无放射性,显示出巨大的绿色提取潜力。研究人员认为,这一发现不仅打开了一扇新的研究已知超富集植物的窗口,也为未来稀土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开辟了思路。通过种植紫檀芪等超富集植物,可以从植物中回收高价值稀土,同时修复受污染的土壤并恢复稀土尾矿生态系统,彻底实现了“修复与回收同时进行”的绿色循环模式。 (马晓成、钟卓)

(点评人:王云海)
血凝胶纤维机器人:脑麻醉品“快递专家”
颅内脑肿瘤,特别是位于大脑深部或大脑重要功能区附近的肿瘤,一直是临床治疗的一大挑战。为了验证血凝胶纤维机器人在颅内肿瘤靶向治疗中的可行性和有效性,研究人员在18只小型猪身上建立了脑胶质瘤模型,并将其分为三组:空白对照组、假手术组和治疗组。未来,团队将进一步关注血凝胶纤维机器人的结构优化和精准运动控制。等级…
[详情]
有机钙钛矿电池光电转换效率新纪录
新加坡国立大学科研团队开发出一种新型有机钙钛矿串联太阳能电池的研究。据权威认证,1平方厘米有效面积内光电转换效率达到26.4%,创下同类器件的世界纪录。在具体实现上,研究人员首先将高性能有机子电池与顶层钙钛矿电池堆叠在一起,然后通过透明导电氧化物互连层将两者有机结合。这一成果不仅打破了有机钙钛矿电池的记录,而且……
[详情]
推出低温下精确控制量子比特的芯片
量子计算机要大规模应用于实践,关键是如何稳定、精确地控制大量量子比特。研究小组开发了一种硅芯片,可以在毫开尔文温度下控制自旋量子位。实验结果表明,只要控制系统设计得当,量子位的量子态几乎不会改变当它与距离不到一毫米的晶体管芯片共存时。研究人员表示,这个低温电子平台只能帮助量子计算。没有…
[详情]

推荐文章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